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天眼新闻】“巧手”陈荣美:指尖引线 牵起百名姐妹的“致富花”

发布日期:2025-06-09 16:31:51 来源: 浏览量: 字号:    

6月1日儿童节,陈荣美早早起来清点货品:“玩偶、花束、毯子......”收拾完毕,陈荣美和好姐妹一起来到天柱县凤城街道擎天路缤纷天地进行摆摊售卖。

“这个哪吒做得真好!”“这个小花束真漂亮,妈妈可以买吗?”刚出摊没一会,各式各样精美的手工编织物件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购买。

陈荣美站在摊前,为前来购买的顾客细心讲解每一种手工编织物品,“有很多宝妈都在询问我编织这个难不难,要在哪里学,有几个女生还询问了我的联系方式,想要到社区的就业孵化基地来学习编织。”

陈荣美口中的就业孵化基地位于天柱县联山街道惠民社区,这里有一支以陈荣美为队长、搬迁群众为队员的手工编织队。

惠民社区的联山街道巾帼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陈荣美坐在桌前,不同颜色的丝绸在她手指间翻飞,一朵朵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朵便“绽放”在眼前。

给学生上手工编织体验课、教授易地搬迁妇女手工编织技术、到贵阳观山湖公园进行编织售卖......刚过去的一个月,陈荣美既忙碌又幸福。

从一双编织拖鞋到几百种编织物品,从单打独斗到100多人的编织队伍,从爱好到事业,陈荣美握着的小小钩针成为了她开启新生活的“钥匙”。

“一直记得我的第一个订单,是68双入伍拥军鞋。”回忆起5年前事业开始的契机,陈荣美用两个词描述当时的心情:“激动、忧心。”激动的是第一笔订单给她带来了5000多元的收入,忧心的是她一个人很难完成。

为此,陈荣美寻求幸福社区的左邻右舍一起帮忙,“大家都很热情,最后我们5个姐妹一起把这一单完成了。”经过一两年的摸索与尝试,订单多到有点忙不过来的陈荣美,这时想到了作为楼栋长的自己经常入户走访需要打交道的那些留守妇女和带娃宝妈们。

2018年,陈荣美通过易地搬迁从天柱县兰田镇都府村新三组搬迁到天柱县联山街道幸福社区。幸福社区是全省集中安置2万人以上的安置点之一,共有搬迁群众4717户20234人,其中有劳动力群众10614人,妇女劳动力占比45%......陈荣美很想为跟自己一样不能外出工作的搬迁妇女做点事。

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她把自己所在幸福社区闲余在家、有编织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几位姐妹们召集在了一起,以公开课形式为她们集训毛线手工钩织技能。上手快的姐妹,很快就给派了单。

编织队队员吴勋梅拿着自己编织的白色玫瑰,脸上笑容不断:“在这里可以满足我做手工的爱好,每个月还能增加七八百元的收入。我第一次钩出这么一朵花的时候,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就觉得别人能做的原来我也能做到。”

随着加入陈荣美编织的队伍的人越来越多,2021年7月正式组建联山街道手工编织队,编织队从最初的10多人逐渐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

白天,陈荣美在基地中与队员们一起编织毛线服饰、毛线花束、毛线挂件、毛线摆件等手工产品;晚上,陈荣美坐在桌前设计产品、在抖音开直播教学和售卖产品。同时,陈荣美还到遵义、佛山、义乌等地学习手工产品的设计、配色等。“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陈荣美笑着说。

为了更好地拓宽销售渠道,带着队友们的优质产品,她频频“走出去”:去往“村超”“村BA”等大型活动或展会现场,积极对外宣传推介;佛山一批订单玩偶170余件即将交付;5000多支手工编织铃兰花飘洋过海销往印度尼西亚......

面对市场对产品新颖度和设计感日益提升的要求,陈荣美意识到原创设计的重要性。仅仅会钩织别人设计的图样是不够的。她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学习,参加更多设计类展会和工作坊,敏锐捕捉流行趋势和消费者偏好;另一方面,她开始挖掘团队内部的潜力,陈荣美鼓励她们大胆尝试,将天柱本地特色风物、民族特色融入设计中,创作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标识的编织品。

“看着自己画在纸上的想法,被姐妹们用钩针变成实物,还能被大家喜欢,那种感觉特别奇妙!”编织队成员顾木粉兴奋地说。原创设计正逐渐成为她们区别于普通手工制品、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

如今,忙碌的陈荣美,心中装着更大的蓝图。“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些从山里搬出来的妇女,靠着自己的双手和这门老手艺,不仅能养活自己、照顾家庭,也能编织出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甚至能为家乡的发展添上一抹亮色。”陈荣美站在堆满五彩丝线的操作台前,眼神坚定,手中的钩针仿佛化作了一支画笔,正在描绘一幅关于自立、传承与希望的动人画卷。

傍晚,基地里依然灯火通明。钩针在姐妹们手中翻飞,丝线缠绕,一朵朵永不凋零的“致富花”、“幸福花”正在她们灵巧的指尖下悄然绽放,静待飘向更远的远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