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如春风化雨,让群众的生活焕发新生。从"土房漏雨忧安危"到"新居敞亮笑开颜",泥泞小路化作平坦大道,清泉电缆直通千家万户;从"山沟刨食无出路"到"车间田垄皆舞台",就业帮扶车间机器欢鸣,产业园区蔬果飘香,家门口的饭碗盛满希望;从"闲坐墙根数光阴"到"文化甘霖润心田",广场歌舞飞扬邻里情,书屋墨香滋养新梦想,技能课堂点亮致富光。
贵州作为全国易地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通过系统性谋划,以“产业兴、就业稳、社区暖”为抓手,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全省统筹资源、多措并举,将搬迁安置点打造为产业发展的新阵地、就业增收的保障网、基层治理的暖心站,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着力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我省通过产业、就业、治理三端协同发力,贵州将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书写在群众的笑脸上、体现在社区的活力中、落脚于发展的可持续上。
以“产业兴”筑牢发展根基
4月13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贵州省展馆内,一件件精美的苗绣工艺品在灯光的映衬下光彩夺目,展现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些苗绣工艺品皆出自施秉县绣娘之手,却是深受全球时尚圈欢迎的“宠儿”。近年来,施秉县围绕生态旅游业,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着力打造民族旅游品牌产品,不断拓展民族刺绣、银饰、服装、工艺品等民族民间旅游特色商品,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而这,也为施秉县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以前在外打工,照顾不上家里,时时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现在家门口就有工作,上班时间灵活,好好干月工资5000元不是问题,赚钱顾家两不误。”绣得一手好苗绣的施秉县城关镇南官营社区搬迁群众罗曼林说。
像罗曼林一样从事刺绣产业的搬迁群众不在少数,如今,施秉县在易地搬迁社区点及周边小区设立刺绣就业帮扶车间,对易地搬迁安置妇女等人群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要加工刺绣,让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照顾家庭两不误,用巧手“绣”出幸福生活。
产业扶持,筑牢增收“造血”根基。贵州将产业发展作为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因地制宜构建“家门口经济圈”。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安置区闲置资源、谋划优质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壮大就业车间(基地)和集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建立搬迁群众利益连接机制,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适配性,确保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提升同步推进,形成“以产带人、以人兴产”的良性循环。
以“就业稳”兜牢民生底线
滴答滴答......小雨顺着屋檐滴下,天柱县联山街道幸福社区搬迁群众刘春燕打开手机再次确认家政订单信息。“不远,就在城中小区。”拿上工具包,撑上雨伞,刘春燕按时去到客户家中开始打扫。
刘春燕“联山阿姨”家政服务队中的一员。从接受培训到现在成为队伍的金牌家政师,刘春燕通过社区帮助和自己的不断努力,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2024年成立的“联山阿姨”家政服务队,将业务从日常保洁拓展到整屋收纳、月嫂护工等10多个门类,通过“老带新”实训模式让服务越来越标准化。家政服务队队长陈娜提到,现在一个月可以接到30多单。“让两个老员工带一个新员工,达到要求就发放金牌家政证书。通过增加员工技能,扩展业务,把‘联山阿姨’做得更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如今,联山街道不断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不能外出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平台,通过搭建平台、组建队伍,探索出一条精准就业的新路径。据统计,职业农民队、手工编织队、家政服务队和建筑施工队累计带动1200余人次就业,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收入水平。
以“社区暖”提升治理效能
搬迁群众“稳得住”,不仅需要产业就业支撑,更离不开温暖和谐的社区环境。搬迁社区里邻里守望相助,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在崭新的学校里欢声笑语。社区服务中心提供贴心服务,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一应俱全,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新生活,感受家的温暖。
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的社区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聊天,年轻人则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4月26日,在社区举办“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上47岁的搬迁群众王会珍在“移风易俗我践行”承诺签名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思想上也要跟上,与时俱进。”
王会珍的话道出了搬迁群众的心声,社区文明新风吹拂,居民素质不断提升。“我们不断丰富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文明新风倡导行动的自觉性和认同感,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每逢节日,贵州社区积极组织文艺汇演,搬迁群众参与度高,欢声笑语不断。这种浓厚的社区氛围,让搬迁群众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