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点,天柱县联山街道的薄雾还没散尽。陈荣美的手指被钩针磨出老茧,正把最后一片绿染叶片缝在花骨朵边上;曾翠婷的帆布鞋沾满露水,站在田埂高处用梅州口音的贵州话喊着“今天抓紧育苗,手脚快的早下班!”;陈娜的围裙兜里塞着四把钥匙——那是她带着姐妹们在县城四个小区同时开荒保洁的“战利品”。
她们都是外乡嫁来的媳妇,说着不太地道的方言,却在三年间成了天柱县联山街道800多户搬迁户的“主心骨”。
陈荣美:钩针挑破命运茧房
刚上初一时,陈荣美第一次拿起钩针给自己钩了一双拖鞋。歪歪扭扭的走线,被母亲笑是蜈蚣。2018年,为了照顾生病的丈夫,陈荣美开着直播钩拖鞋补贴家用。不同于歪扭的走线,娴熟平整的拖鞋已经成为她的“底气”。
“我相信人定胜天。”2018年搬迁到天柱县联山街道惠民社区的陈荣美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和上学的孩子,一边利用自己编织手艺在网上开直播接订单。
陈荣美教手工编织队队员编织钩法(天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2双大红拖鞋,这是陈荣美接到的第一单。“钩了快一个月,每双100元,一共收入2200元。”翻开账本,一笔笔订单陈荣美记得清清楚楚。“钩了好久,感觉眼睛都要看不见了。”
直播间人数越来越多,订单数量也随之上升。单靠自己一个人,陈荣美“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带领周围的邻居和你一块做呀!”惠明社区党委书记金丹的一句话点醒了她。
利用社区楼栋长的身份,陈荣美在上门走访时联络了一群姐妹10多人开始了第一次接单。68双入伍拥军鞋,5000多元的第一桶金,让陈荣美和姐妹们看到了钩针里的“钱景”。
为了学习更多的编织技术,陈荣美白天和姐妹们在社区“妇女微家”一起钻研教授,晚上刷各种视频自学针法。玩偶、花束、装饰品......一个个毛线新物品的出现,陈荣美的编织事业逐渐驶入快车道。
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多、编制队伍搬迁群众越来越多,社区牵头建立了联山街道手工编织队,陈荣美任队长,队伍以集中编织+灵活编织的模式运作,由编织队统一对接派发订单、培训编织技术。社区免费提供的200多平场地里,五层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各色毛线制品,墙面上挂满她们设计的100种编织样品图。这里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成了联山街道巾帼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订单最多一个月我们都不得闲。”陈荣美把编织工序拆解成起底、织面、收边等环节,让不同水平的姐妹各展所长。40岁的搬迁群众顾木粉从不会拿钩针到现在每天能制作十几枝花;两个孩子妈妈左小燕学会技术后在县城广场摆摊售卖,日入200多元;42岁残疾人潘德胜手编玫瑰花技术娴熟,情人节几十支销售一空。
陈荣美教授搬迁群众编织(天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年钩针是为了糊口,现在每针每线都牵着姐妹们的未来。”从单纯的编织到对接订单跑市场,陈荣美迅速成长。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编织队采取“公司+妇女能手+培训+订单”的模式,通过集中培训、分散指导的方式,对编织队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队员编织水平,不断推动“手工技艺”变“指尖增收”,实现易搬群众照顾家庭和就业赚钱“两不误”。截至目前,联山街道“手工编织队”有稳定队员100余人,月销售手工艺品2000余件。
“姐妹们,看这锁针要挑半根线。”晚上,陈荣美正打开手机直播,她忽然卡了壳,10多年前母亲举着她钩的拖鞋笑着“蜈蚣成精”的情形,随着窗外的春雨裹着泥土味飘进来。一条直播弹幕从公屏飘过:“姐姐钩的不是线,是让日子立起来的骨气。”
曾翠婷:一枝“黑玫瑰”端600人饭碗
一个不会做农活的95年女娃如何管理一支600人平均年龄在55岁的农民劳务队?曾翠婷的答案是“硬气”。
身为广东梅州客家人的她在2017年跟随丈夫搬迁到联山街道幸福社区。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也不顺畅,身为楼栋长的曾翠婷靠着“硬讲”走访330多户搬迁家庭,记录每户的年龄、健康状况、技能特长等信息,建立精准台账,逐渐成为左邻右舍眼中的“自家人”。
“小姑娘真厉害啊,以前一句天柱话不会讲,现在都会唱侗族大歌了。”说起曾翠婷的变化,邻居杨大姐竖起大拇指。
2020年,因为坚毅的性格和锲而不舍的品格,社区找到曾翠婷,希望她担任农民劳务队队长,没想到却被她一口回绝,“我不懂农活,更不懂怎么带领大家找活干。”曾翠婷拒绝得干脆,心里却犹豫不已:“有很多年纪大不好就业的搬迁群众,若是我真的能干这个队长,是不是能带动他们赚钱。”曾翠婷纠结着,踌躇着。直到那句话浮现在眼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党和政府给了她幸福的生活,她把党恩放心上,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政府分担点工作,决定舍小家顾大家,接下了职业农民队队长的工作。
曾翠婷在种植基地工作(天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职业农民队是联山街道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搬迁群众解决就业难题而组建,面向全县农业产业基地提供劳务服务。为了熟悉搬迁户家庭劳动力情况,做到精准让劳动力有就业,曾翠婷白天入户采集劳动力信息,晚上用电脑录入劳动力情况。并积极发动在家的劳动力参与到职业农民队伍中来。
“大家信息都比较杂,技能如何、体能如何、家庭情况如何,这些都需要分类好。”拿出厚厚的笔记本,曾翠婷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记录着每个人的信息,最后输入电脑导成一个个工作表单。
不仅要熟悉搬迁群众的劳动力情况,还要熟悉县里各农业企业用工情况。曾翠婷积极学习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分布情况,围绕产业坝区、专业合作社、林下产业等主动上门推荐服务,协调优先安置搬迁劳动力就业。每到农忙时节,曾翠婷不停对接各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掌握每个基地不同时期的用工量,并做好每天的工作安排。
登记、分组、点名、集合、上车、出发,这是曾翠婷带领群众出工的既定工序;一顶小草帽、一个小喇叭、一本笔记本,这是曾翠婷工作中的必备工具。
“干活不立规矩可不行!”曾翠婷将管理与乡土智慧结合,制定“三不原则”:不迟到早退、不偷奸耍滑、不私下接活。每天清晨6点,她雷打不动举着小喇叭在社区广场整队,用天柱话、侗语、普通话点名派工。遇到有队员嫌活累想偷懒,她会当场板着脸说:“咱们这支队伍讲的就是信誉,今天糊弄人家,明天全县都没人找咱们做工!”
曾翠婷与劳务队员交谈 (天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柱县13个乡镇,10多个大坝都留下了曾翠婷和劳务队的身影:将军坡万亩白芨急需除草、施肥,曾翠婷带着600多人帮了企业的大忙;南康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黄精急需栽种,曾翠婷带着100多人奋战3个月,1500亩黄精及时下地;凤城大坝700多亩榨菜急需收割,曾翠婷带着80多人几天工夫帮忙收完……
劳务队“战斗力”在曾翠婷的管理中不断优化,而原本白皙水灵的曾翠婷,因长期在太阳下劳作,肤色晒成了黑色,劳务队的搬迁群众都称呼她为“黑玫瑰”。在她的带领下队伍由一开始的8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00余人。服务队先后到县内的油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务工2万余人次,实现增收60万元以上,每月人均收入能在2000元左右。
夕阳西下,曾翠婷还在核对次日派工单。丈夫和女儿打来视频让她眼眶发酸,但看到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贵州省最美劳动者”奖牌又挺直腰板。这个曾因搬迁迷茫的客家妹子,如今手机里存着全县百家农业企业的联系方式,她说:"党给我们安了新家,我就要带着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比山歌还甜!"
陈娜:抹布擦亮的人生
清晨六点,联山惠民社区笼罩在薄雾中。10栋二单元一扇窗户透出暖黄灯光,陈娜正仔细擦拭着工作包里的不锈钢水桶。这个印着“联山阿姨”标识的金属容器,折射出她7年家政生涯的倒影——从握不住一块抹布的新手,到带领120名“联山阿姨创出品牌的家政队长,每道擦痕都镌刻着命运的转折。
2014年,33岁陈娜攥着家政培训结业证书内心的忐忑。从江西远嫁贵州的第14年,她正面临人生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守着孩子读书,还是踏入完全陌生的家政行业?
陈娜在工作中
陈娜选择了后者。在天柱县从事家政工作2年多的她记下多本工作笔记,从玻璃清洁剂配比到婴儿抚触手法,泛黄的纸页浸透着汗水与洗洁精的味道。
2019年搬迁到惠民社区后,陈娜担任了楼栋长,她在登记走访中发现,邻居姐妹双布满老茧的手,却抓不住城市的就业机会:王大姐总在公告栏前徘徊,李阿姨的菜篮子里装着招聘启事......这些场景在陈娜心中发酵,某天擦拭家里的窗户时,玻璃倒影中突然浮现出她们张焦虑的面孔。
“咱们自己组个家政队如何?”社区会议室里,陈娜主动找到社区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可以培训,有兴趣的姐妹都可以来参加。”“社区可以统领,并联系做推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
2022年,经过培训、购置装备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支120余人的联山家政服务队正式成立,陈娜为队长,服务队采取“客户点单、队伍接单、队员办单”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日常保洁、家教辅导、月嫂护工、家电维修等10余项服务项目。
陈娜在工作中(天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联山阿姨”品牌诞生的清晨,陈娜带领团队在惠民广场集合宣誓。120块雪白方巾在晨风中舒展,像一群振翅的白鸽。陈娜的手机永远保持24小时开机,备忘录里记录着每位“阿姨”的特长:刘春燕擅长收纳,潘从勋精通护理,龙金花开荒保洁是好手。
如今“联山阿姨”家政服务队已拥有30名金牌家政师,人均月收入突破3000元。
夕阳将惠民社区的楼群镀成金色时,陈娜常驻足观看阿姨们归来的身影。那些曾经佝偻的脊背变得挺拔,沾着油污的围裙换成笔挺的工装。抹布在她们手中化作魔杖,所过之处污渍褪去,照见的不仅是家具的光泽,更是新市民的尊严。
当客户再次发来微信表示满意和感谢时,陈娜忽然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抹布擦去多少灰尘,而在于能擦亮多少颗蒙尘的心。
结语:当陈荣美用钩针钩出最近大热IP哪吒玩偶时,当曾翠婷的劳务队在春耕时节被“预约”一空时,当“联山阿姨”成为本地家政行业叫得响当当的品牌时——这些从乡镇而来的新市民搬迁群众,用汗珠子在异乡砸出了自己的根,把陌生土地踩成主场的主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粟超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