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柱县联山街道总能看到一群手持笔记本、穿梭于楼栋间的特殊“家长”。他们既是基层干部,也是154名困难儿童的“临时家长”,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爱心守护真情,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绘就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动人篇章。
从“干部”到“知心家长”,双重身份显温情担当
从基层干部变身为孩子的知心家长,这一身份的转变背后,是满满的温情与担当。惠民社区妇联主席杨海燕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有学业的进步、情绪的起伏、家庭的状况,甚至还有孩子们的小小心愿。她有一份特别的日程表,每周三次家访、两次课业辅导、一次心理疏导。正是这样“一户一档、动态更新”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让关爱精准抵达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身边。
在联山街道,像杨海燕这样的“党员干部家长”“爱心妈妈”共有450名。他们中有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也有学校教师和辖区民警。他们佩戴党员徽章,以认人、认门、认亲、认责的“四认”工作法,在6个村(社区)为留守儿童、事实孤儿、残疾儿童等七类特殊群体建立起动态监护档案,并量身定制“成长护航计划”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关爱与责任。
从“物理搬迁”到“心灵安置”,织就关爱屏障
为了让易地搬迁的孩子们不仅实现“物理搬迁”,更能完成“心灵安置”,联山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构建起“街道 - 社区 - 党员”三级防护体系。整合教育、公安、妇联等多部门资源,依托“青少年服务平台”“儿童之家”“益童乐园”等实体阵地,严格落实党员干部“五个一”承诺,每天一次联系、每周一次走访、每月一次活动、每季一次评估、每年一次总结。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守护,154名结对儿童实现了“成长档案可视化、帮扶过程可追溯、服务效果可评估”。
此外,安置点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绿黄红”三色预警机制,针对问题少年、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专题研判,精准关怀。配套开展“护苗行动”,举办防性侵、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活动37场次,惠及未成年人2300余人次,累计处理预警信息126条,成功干预3起心理危机事件。
从“物质帮扶”到“精神滋养”,校家社协同育人
联合辖区学校建立“成长合伙人”制度,教师定期入户开展“教育会诊”,社区网格员化身“校外辅导员”,共同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增强和拓展校外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活动供给,引导学生在体验现实生活、服务社会他人、奉献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能力、启迪思想。将关爱服务从物质帮扶向精神滋养升级,从危机干预向潜能开发转型。目前,联山街道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活动50余次。
从易地搬迁社区的治理难题破题,到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创新样板,联山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成功破解民生课题,将“党员干部家长”机制打造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每颗童心都能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写下温暖注脚。
来源:通讯员 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