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敏做客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和当代先锋网、天眼新闻客户端联合打造的“在线访谈”栏目。
11月22日,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敏做客“在线访谈”。潘先万 摄
贵州省在引导和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徐敏向大家介绍。
徐敏表示:“解决就业是让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所以我们始终把促进搬迁群众的稳定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通过‘一促’‘一稳’‘一带’‘一抓’四个方面的举措来推动这项工作。”
黔西南自治州义龙新区步马安置点的搬迁户在社区附近的服装厂工作。
“一促”就是通过发展产业促就业。指导各地盘活安置区的闲置资源,积极引进企业创办就业帮扶车间,为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提供岗位。目前,全省安置点共建有就业帮扶车间1082个,加上周边培育的产业,已带动8.6万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
黔东南自治州三穗县鼎盛服饰公司就业车间。
“一稳”就是通过加大劳务输出稳就业。利用东西部协作的机遇开展劳务输出。联合省工商联、省人社厅开展了“万企帮万家”行动。截止今年9月底,全省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达41.71万人,占已就业搬迁劳动的45.2%。
榕江县西红柿产业丰收。
“一带”就是通过鼓励创业带就业。我们着眼于挖掘返乡搬迁劳动力中的技能能人,充分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技术和订单资源,为他们提供场地、设备等条件,帮助他们创业,创造更多适合搬迁群众特点的就业岗位。目前,全省安置点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达1.83万人。
“一抓”就是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抓就业。公益性岗位重点是解决搬迁群众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和弱劳动力。目前,全省为安置点搬迁群众开发了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共5.36万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潘先万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刘思博
编审 王璐瑶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