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9月26日上午10:00,2017年度14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新闻发布会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一楼第四会议室召开。在发布会上,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张珍强回答了人民网记者的提问,记者问答如下:
人民网记者提问
人民网记者:易地扶贫搬迁是民心工程,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请问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采取哪些措施帮助搬迁出来的贫困人口解决生计问题,成效如何?
张珍强答人民网记者提问
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张珍强:做好搬迁后的文章,比搬迁本身更重要。贵州从系统工程视角,审视和总结过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探索了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五个三”经验。
一是盘活“三块地”,即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对搬迁户“三块地”进行确权,赋予相应承包经营权,确保搬迁群众按照政策享受的土地、林地等惠利政策不变。通过合作社、扶贫公司等组织方式对土地打包开发、规模经营,把农村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金,让土地继续成为搬迁户的收入来源,成为他们可持续的生活保障。
二是统筹“三就”,即就业、就学和就医,群众搬迁之后,社会保障关系按规定进行转移、接续,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并对搬迁群众给予适当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扶持,产业发展支持等就业扶持与后续发展帮助,切实做到稳定外出务工解决一批、本地就业安置一批、产业项目扶持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确保每户就业1人以上,并实现就近就医和子女入学。
三是衔接“三类保障”,即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原则,符合条件的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搬迁群众既可继续在原迁出地入保,也可通过灵活方式在安置地入保,确保同等待遇、平稳衔接,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后还可继续享受《贵州省扶贫开发惠农政策汇编》中的扶贫优惠政策,直至稳定脱贫。
四是建设经营性“三个场所”,即经营性服务公司、小型农场和公共服务站,把安置点商业门面和其他政府性资产交给公司经营,收益用以补贴搬迁户水电讯和物管支出;就近流转适当土地开办“微田园”,让60岁左右的老人耕种蔬菜自给自食,记住乡愁;在安置区配置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托管中心,避免因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老年人和儿童无人照顾,让搬迁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是探索建立服务群众“三种机制”,即集体经营、社区管理服务、群众动员组织,通过集体经营方式统筹提高安置点资源资产效益,成立社区管委会、党小组、互助组等做好安置点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事业,组织动员搬迁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新家园,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全面提升搬迁质量和工作成效。目前,对于城镇化集中安置的搬迁群众,按户均1人以上城镇就业的要求,2016年实施的45万搬迁入住对象,户均就业已达1.92人;农村安置的必须配置相应的脱贫产业项目,2016年实施的151个中心村安置点均已配套农业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