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新闻发布会

【贵州新闻发布厅】徐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

发布日期:2019-04-25 17:05:03 来源: 浏览量: 字号:    

4月25日上午10时,贵州省2018年度18个县(市、区)贫困退出新闻发布会在贵阳举行。省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徐敏回答了贵州日报记者的提问,记者问答如下:

  贵州日报记者提问

  贵州日报记者:2018年以来,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已有上百万贫困人口迁入城镇。城镇化安置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发生重大改变,也给地方政府在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上带来巨大挑战。请问,我省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成效如何?

  徐敏答贵州日报记者提问

  省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徐敏: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我们不仅要把贫困群众搬出来,而且要让他们稳得住、能脱贫。去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及时把工作重心从“怎么搬”转移到“搬出来后怎么办”上来,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开展了历时7个月的调查研究。在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19〕8号)及7个配套文件。文件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统领,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着力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安置区社会长治久安,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

  一是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搬迁群众生活上“过得顺心”。公共服务是保障搬迁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我们要求要筹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重点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公共服务、市民待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普惠化和便捷化,努力使搬迁群众“过得顺心”。

  二是加强和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使搬迁群众对发展“充满信心”。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切实做到“四个必须”,即:劳动力必须全员培训、有劳动力家庭必须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迁出地“三块地”资源必须有一种盘活途径、每个搬迁家庭必须有一份稳定收入,确保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可持续发展,让他们“充满信心”。截至目前,2016年、2017年搬迁户中98%以上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了1户1人以上就业。

  三是加强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使搬迁群众精神上“感到舒心”。社区文化建设是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心理融合的必要条件。重点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增强文化引领能力,努力使搬迁群众精神上“感到舒心”。现在,每一户搬迁群众都在家里张贴了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发自肺腑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四是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使搬迁群众在社区里“住得安心”。社区是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单元。必须把夯实基础作为固本之策,通过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强基固本,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使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五是加强和完善基层党建体系,使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街道社区的领导核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健全组织、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使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

  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事关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事关脱贫攻坚的成败,事关社会稳定和安置区长治久安,任重道远。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聚焦“五个体系”建设,推动黔党发〔2019〕8号文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始终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全力做好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

来源:http://news.gog.cn/system/2019/04/25/017214856.shtml